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和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不是消极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运用物质手段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外在世界,脱离实践和物质手段,单纯依靠意念活动,连一个原子都移动不了,更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因此,试题中提出的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移属于机械运动,物质结构变化属于物理化学运动,意识、意念活动属于思维运动。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着原则的区别,存着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矛盾。
“意念移物”、意念“可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是某些“气功学家”和邪教宣扬、鼓吹的骗局,它经不起严格科学实验的验证。选项A是唯一正确答案。备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谓“实践唯物主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主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非都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流传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看法、观点,有许多是不符合,以至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贴近日常生活出考研哲学命题是近年来哲学命题的一种趋势,希望引起考生的的注意。
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2000年理科单选第1题)
A 客观性B 能动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此题出自《荀子•解蔽》。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认为,“心”居人身之央,是人身主宰,并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荀子也有这种看法。他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解蔽》)“心”对五官(感官)具有统帅和支配作用,他主张用“心”想才能形成正确认识。考题中荀子的话是说,不用“心”进行思维活动,黑白颜色摆在而前也眼睛看不见,雷声鼓声在旁边响着耳朵也听不见。一般用以说明荀子重视理性思维对感官活动的指导和能动作用,不用心,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荀子这段话蕴涵着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反映世界总是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对认识对象作出能动的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关注什么,忽略或忽视什么,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需求。这是意识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的重要表现。因此,B是正确选项,最符合题意。意识固然具有对象性、客观性、有时有任意性,但均不合题意,因此,备选项A、C、D应排除。【相关知识衔接】注意意识的对象性、能动性、客观性、任意性的含义及区别。
【命题趋势】引用中外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话作为考研试题是经常出现的,但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此为指导进行分析,都不难作出正确的回答。这类考题一般出选择题。
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诚”或“不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或效验。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达到预想的结果,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否则,违背客观规律,虽然具有完成任务的诚心和诚意,也难免遭受挫折或失败的结果。某一种学说的“灵”或“不灵”,关键在于它是否是科学真理,一切客观真理,最终都会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显示它的“灵验”,从而取得人们的“诚信”。一切歪理邪说,虽然也曾使一些人一时诚信它,但最终要在实践中被证明的谬误而“不灵”。试题中引用的说法片面夸大了“心诚”的作用,即片面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精神夸大为脱离人的独立存在,不是夸大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备选项C不合题意。备选项A和B更与本题内容不合。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命题趋势】“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广为流传,也是宣扬迷信者惯用的话,要注意对类似的俗语从哲学上进行理性分析。